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

一次性听懂英语影视节目的经验谈

借鉴~~现实中,很多人学习英语对着枯燥的单词和课文,混天暗地的记啊背啊,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下来了,我就是这种人,汗一个!!在网上看到很多介绍从看英文电影,电视剧,或者电视节目,长期积累也是效果明显的.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看.时间久了,自然而然就熟练...虽然偶现在也是上班族,但还是想把英语学好,所以下班之后边娱乐边学英语
首先声明一下,我这里叙述是我的真实经验,总结出的理论也有我个人的偏见,无意引起过多的流派之间的争端;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更多是他个人的性格、环境和际遇造就的。    一次性地听懂英语影视节目一直是国人学英语的最大难点之一,那么如果我们每天坐在电视机前面象看母语一样看下去,到底能不能最终一次性听懂?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,我开始了每天晚上看香港的英文电视,和看中文电视一样坐在电视机前,各种各样的原版电视剧、电影、真人秀、脱口秀、舞台选秀、新闻科普、社会节目等等就一直当娱乐看下去,不用耳机,一次性听下去。开始的时候几乎什么都听不懂,速度都跟不上,也根本没想过什么时候会听懂;就这样慢慢听下去发现很多发声和音调越来越熟悉,越来越“入耳”,有的词句莫名其妙的也听懂了,后来渐渐地总结出了一些方法,思维开始超越声音融入画面,最后大部分节目都能听懂了,常用的句子心不在焉也能听懂;去外国出差酒店里的英语电影也好,去电影院看大片也好,绝大多数都能轻松欣赏,当然总有个别字不懂,但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,对整体剧情的欣赏影响不大。    先说一下我得出的观点,再回头说我的经历是如何得出这样观点的:   一次性听懂不能认真地听声音(要泛听),思维必须超越声音融入剧情,这是一种特别的超然的状态,和脱口而出的口语有点类似;还有就是听力的瓶颈有很大一定程度是个人的口语能力和音调(intonation)。     先说一下看英语电视之前的状况,我学英语是从大量泛读原版报刊开始的,尽量不查字典以避免先入为主,从上下文磨练出来语感,这是我一贯的学习的motto。看多了就自然语感很强,单词量也很大;在口语上我得益于高二买的扶忠汉的《双向式英语》,其它就是敢说,和什么人都能用英语聊,一般的口语也比较熟悉,所以尽管我很少练过听力,但听力还可以,无论是和外国客户交谈,还是出国旅游听力都没太大问题;但是一说到英语电影,就完全不行了,简直是灾难,完全跟不上速度。     每当我一打开香港的英文电视,琳琅满目的节目令我充满向往,我很希望可以想听母语那样一次性地听懂;但是这个目标在当时看起来是遥不可及,不要说听,速度根本完全跟不上,哪怕是少儿节目。    直到04年的时候我头脑发热,决定去考人事部的二级口译,其实口译本身和看英语电影没什么关系(因为内容完全不同),但值得一提的是,决定参加考试的那一天,我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伟大的决定:为了表现自己的决心和培养气氛,在自己的房间里买一个小电视机,从此只看香港的英文电视,就算是当背景音乐也好,有事没事就开着,让英语充满了我的房间。     之后的两年我都把英语电视当成娱乐和背景音乐,想看就看,不想看就不看,想看字幕也看,偶尔练练听力,完全没有压力和目标;时间长了很多音越来越熟悉(即使不懂意思也觉得很熟悉),慢慢地听懂了个别字句,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:这些听懂的字句中,多数是心不在焉(不刻意)下听懂的;我认真去听的反而贡献不大,这引起了我的深思;是不是我的听力模式有问题?为什么我认真听的时候完全跟不上速度,心不在焉的时候反而会听懂几句?这个现象不断出现,贯穿了这个看电视的过程,后来启发了我“英语电影要潜意思去听”。     到考完口译之后(这时候除了简单的疯狂主妇之外其它的绝大部分节目尚不能看懂),我开始正式向英语电视发起进攻,力求不看字幕地听懂(破釜沉舟),从此展开了一段曲折而妙趣横生的道路,不想长篇大论地阐述,这里归纳成几个关键事件:    1)精练音调 Friends不战而胜   刚开始“破釜沉舟”的时候,大脑听的很累很惨烈,每次都是高速运转,听懂的部分听的很辛苦,听不懂的部分完全抓不住,而且越想听懂越听不懂,疲惫不堪。后来有一个事件令我改变了对“听电视”的看法。     听得英语电视多了,我一直很想尝试一下象他们说的那么快(但又很清晰),于是花了三个月时间练习快速发音(整体音调,不是个别发音),对着录音笔一遍遍地朗读,然后播出来看效果,再按照自己的“音感”修正(我不喜欢模仿任何人的口音,全凭自己的感觉),力图说的又溜又快又清晰。一次次的录音、修改,为了琢磨一个小音常常要重录好多次。这三个月内我的嘴经常都是麻的。    真正练下去就发现想说的快且溜,就必须掌握很多含糊音的技巧,不能每一个音都字正腔圆,这样反而重点不突出;很多不重要的小词应该是弱发音,不用完整地发出来。其实真正要达到英美人说的如此之快是非常难的,但这个体会的过程是很重要的。    三个月之后的有一晚我刚朗读完,这是英语电视上正在放《24小时》,突然间发现声音自动进入我脑海中,我完全不用主动去听就懂了。后来上了电脑,找到硬盘里放着以前的Friends一听,发现也是一样,每一句话都很清晰,自动入耳即懂,一点也不觉得速度快。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轻松地听懂(不感觉到大脑累)美剧。当然这两个剧比较简单,70%的电视剧都比这两部要难的多,但是给我的一个启示:   把基本的发音和音调搞清楚,象24小时、Friends这样简单(以短句为主,情节简单)的剧自然就能懂,根本不需要辩音。   后来有一次我去电影院看《国家宝藏2》,听的每一句话我心里暗暗跟读一次,就自然懂了,完全不需要辩音,除了个别几个单词不懂,这个剧我能听懂98%以上,而且全都能复述出来,其实大部分都是常用口语。    2)从被动听到主动听 超越声音融入画面     听懂Friends之后我进入了一个很长困惑期, 一方面简单的节目轻易能听懂;另一方面难的剧如prison break,Ugly betty,Las Vegas还是困难重重,尤其是Las Vegas这么听也跟不上速度,一季过了又一季,还是听不懂,无计可施;后来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,不认真听了,重点分析图像,观察主角的动作、表情和故事发展,预测会说什么(用英语想)。这样一来竟然能听懂大概了,虽然很多音漏了,但故事发展至少能跟上了。     从前看英语影视节目,思维都是跟在声音屁股后面走,对画面缺少分析,穷与招架。而主动去分析剧情,就也是一种交互,而且有了参与感,结果牺牲了部分细节,但保证了整体剧情和娱乐性。     其实按照打乒乓球的原理,接球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眼紧盯着球的线路,这样多半会来不及反应,而应该是看着对手的动作方位预测球的来路,对球的线路大概看一下就可以了。听英语就如同接球,应该重点放在剧情和画面,对声音泛听才是能欣赏全剧的正确办法。     对声音泛听,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漏掉很多细节,这是必要的牺牲;等到英语思维提升了,口语提升了,细节的部分就慢慢浮出水面。
3)提升英语思维 用口语发展潜意识     欲速则不达,既然我的口语没达到那个水平,就自然听不懂比较难的剧,所以我不会强求听懂多少,关键是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思维。一方面不断地把听到的一些英语表示法应用到自己的口语当中。另一方面加强对画面的融入,把自己想象进画面,就在主角的身边向他说话,对他提醒,反驳,甚至谴责,关键是能把自己融入进剧情。有时候也可以跟读。     其实听多了很多常用的口头禅会不直觉地说出来,而且自然模仿了音和调,自己会说了当然心不在焉也能听懂。到常用的词句掌握越来越多的时候,很多都可以潜意思的听懂,思维也越来越有时间去关注比较难的词,进入一个良性循环。水平也自然慢慢提升了。     后来出国出差的时候,酒店的电视几个台的英语电影多数对话我都能心不在焉地听懂;前一段时间去电影院看《水啸雾都》,基本上是和看母语的状态是一样,大脑很悠闲,竟然有不想去看字幕的感觉。当然有个别字听不懂,但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,对整体剧情的欣赏影响不大。     当然我现在还是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,这个是不可避免的;我曾经问过在外国生活多年的华人,他们一样不能完全听懂。关键是能要听懂常见的主流剧比如: Prison break,Ugly betty,Hero,Desperate housewife,Sex and city等等, 另外其实电影整体比电视要简单,熟悉了电视节目,很多电影其实并不难。   如果给我说看电视的几个关键, 有:    1. 动嘴,一定要动嘴,无论是模仿跟读,还是对着录音机朗读,要把整体音调搞准;    2. 要用,把学到的常见词句不断应用到自己的口语之中;    3. 要主动听,不能全神贯注只听声音,要关注图像,用英语思维来分析剧情;    4. 整体的泛听,淡化个别单词的概念,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整体和克服口音;    5. 要会放弃,太难的地方以后再说。     英语电影其实不是听出来的,是眼看、口说和耳听的综合作用,其中特别是口说非常重要,在这个看电视过程中我经常做的是大量朗读和录音,我的录音笔里面记录了我的几年来朗读音频,不断进步摸索,力求音调接近地道,从不间断。    还有三个我个人认为也比较重要的原则:     一次性听下去,和看母语电视一样,因为这就是英语环境,环境是不能变的,你去了美国就是这样的环境。个别词句可以pardon,不可能人家从头到尾给你repeat一次。所谓环境造人,关键要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;要适应这个环境,不是要环境适应你。     娱乐为主,开心至上,允许自己听不懂,允许自己走神或放弃,能听懂多少就多少,欲速则不达,一个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;急躁,总是一上来就把每一个音都听懂结果就是:越是想听懂越听不懂。    英语是一个整体的音流,不要总是把整体的音流分割开来一个音来听,要体会其节奏、转折、音律、味道,要建立正确的音感。有了正确的音感才能建立对声音的直觉反应和感觉,还有能改善自己的发音。传统听力最忽视的问题---- 速度!     英语的语速比汉语要快的多,有一说是3倍,按照我自己比较电视,至少2倍是有的,这就是说需要对我们大脑和耳朵反应能力有一个革命性地提速;但我们的传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都是慢速的:  “读懂”是“慢一拍的读懂”;   “听懂”是“慢一拍的听懂”;   “口语”是“慢一拍的口语”,  “慢一拍”的缺陷在阅读、写作、口语里体现并不明显,但在听力上就很明显了,因为听力上无法主动调节速度。你可以读慢一点、写慢一点、说慢一点,但你无法听慢一点。  很多数人的阅读是慢速的,每一个字都读懂了,但不是“入目即懂”,总有一个时差,特别是理解整句话的时候;上下句之间也不能快速过渡,有的时候还会“回读”,理解不了,又退回上一句重看;很多人养成了一个一个字地阅读的毛病,看懂了单词再串起来理解整句,这样的阅读难以摆脱“汉语思维”,大脑在变懒,处理能力变弱,一旦需要快速应用的场合就发现跟不上速度。  很多人练听力也是慢速的,一个一个字地辨音,再写下来,然后再理解整句(逆向法), 最后宣称:我听懂了。实际上这样的“听懂”慢了几拍:在单词辨音的时候慢了一拍,在单词理解的时候又慢了一拍,在整句理解上又慢了一拍,最后整篇文章的理解又是慢一拍。这样的“听懂”放在电视上其实完全跟不上速度,很多节目其实很简单,单词没几个,但是只给你听一次的情况下,你会发现人家说了几句,你还在反应第一句,结果就是听不懂。  为什么我强调要多快速泛读和泛听,就是要在高速的前提之下训练理解力;离开了“高速”这个前提的“懂”是靠不住的。为什么在英美的中国人会听说相对较好呢?因为他们被迫在一个高速的环境之下听、说的,这就是我们说的“语言环境”的最重要的因素。  在慢速的环境练听力造成很多缺陷  跟实际的语言环境相比,在国内的人学英语在一个明显慢的环境中,尤其是听力,在这个环境在中很容易造成:  1) 一个一个字地去听,且不自觉地在大脑里翻译成中文来理解(变成中文思维);  2) 大脑反应慢,不灵活机动;  3) 不能一心多用,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音上,无法分神去关注图像和故事情节;  4)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(听懂了单词,但对整体意思理解跟不上);  5) 习惯于把每个音的清清楚楚,稍有偏差或干扰即听不懂;  6) 对一次性听懂没有信心。   这里面其中的第1条习惯是非常危险的,也是精听、精读非常容易造成的后果,特别是动不动就查字典的时候,其实已经演变成了中文思维,一旦形成非常难改变。   在听力上先慢后快是错误的   有很多人以为“先慢后快”,于是先开始听慢速英语,或者不断地重复单句来听,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上述的缺陷,结果象新东方一位老师说:“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每一个过渡阶段的“精益求精”,以至于每一次英语学习的升级都要推翻以前的很多积累,重新来过。让我们自己陷入一个英语学习的苦役之中。”   听力和书面语的不同就在于是一个快速的环境,我们练听力就不能离开这个环境,离开了的听懂是脆弱的。因为大脑一旦形成了某一速度,再升速的话就需要革命性地调整,结果以前很多听懂的,又变成听不懂了。 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:在听力上先慢后快是错误的,循序渐进也是错误的;应该直接去适应英美人的日常速度,不但是VOA,BBC,更要多听影视节目;特别地,不要用慢速英语来练听力(但可以用来练发音)。   在初期应该牺牲部分准确性来保证速度   谁都想又快又准,但这只对高手是可能的;对于初学和中级水平者必须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找个平衡,想要读或听的快,就不能每一个字都去认真读或听,先牺牲一部分,尝试用懂的部分去猜,学会抓关键字,忽略不重要的字,看不懂或听不懂的地方先不理会,留待以后慢慢解决,首先保证速度跟的上。   很多人很抗拒“猜”,他们只接受用字典查出来的单词;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,“猜”也许未必完全准确,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十分准确,至少对于初学者不需要。 学会“猜”,是学会一种快速的推理能力。特别地电视上语音繁杂、情况多变,俚语很多,没有一个快速的推理能力是不行的。过于多用字典不敢大胆地去猜,很容易造成思想僵化,条条框框太多。不是说不查字典,工作上考试上实用中的关键词去查是可以了,但平时看英语电视杂志什么的就不要动不动地暂停去查字典。  在快速泛听之中训练了什么   泛听电视是一个革命性地过程,完全推翻了以前的听力模式。在高速之中,避免了汉语思维和语法对听力的影响,开始一个崭新的过程。  第一步:习惯声音节奏:开始的时候,基本上听不懂,大脑开始调节接收速度,慢慢地习惯了英语的语流的节奏、音色、频率,完全推翻了以前旧的听力速度;对英语快速语流的潜移默化的接受,会慢慢影响到你自己的口语也变得快速起来。  第二步:大胆地猜:跟着开始配合图像开始简单的猜测(这是非常重要的,是一种右脑学习),有时候也可以瞥一眼字幕,一开始是听懂一两个字,后来慢慢听懂的多了起来;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漫长的,但必须的,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环节。其中会发生一些短暂的“突然听懂”现象,也就是一种短期“顿悟”(一般发生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);  第三步:粗听:慢慢发现学校学的发音非常不实用,特别是英国人,根本不象BBC或伦敦音什么的那样发音,差得很远;还有黑人、澳大利亚人、欧洲各地的人等等,总之口音很多,发现不能按照旧的发音理解来听,开始尝试“粗听”,增强容错能力;  第四步:模仿高速发音:接着尝试自己学学快速发音,模仿电视里一样装腔作势地朗读,体会一下在发音快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,增强了对声音的感觉和快速判断;有的经常用句子甚至可以达到“他还没说完就我就全听懂了”的地步。  第五步:向多句发展:以上几步之后已经能够轻易听懂单句(象Friends或Desperate housewife这样的速度稍慢的剧会变的简单),但连续几句的听懂还是一个难点,这需要一定的英语思维。
  一次性听懂影视节目之右脑听    右脑听:  1)眼看和耳听同时进行,把声音整体转换成一种感觉或图像来听懂,避开单词和语法分析。  2)用英语来思考  3)不光跟着声音后面,有一定的预测能力。     传统教育因为是先学书面英语后学听说的,所以总是习惯把听到的东西转换成单词来听懂,也就是:     声音--->单词--->意思 而我们是希望:声音--->意思     这样的听法用于听新闻或者科技报告之类的书面语还算可以,但是一上英语电视电影就会觉得很累、大脑要高度运转,以致完全跟不上速度。这种精听在初期的时候是给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安全感,但到了一定阶段其局限性就暴露出来,因为没有建立一种直接听懂的机制,大脑需要一定转换才能听懂,很多时候还不自觉地转换成中文。造成很多难以改掉的负面后果。    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传统教育先学了书面语,后学听说造成的:对听到的声音不能直接明白其意思,必须经过其单词和句法的过渡。     如果我们在看电视之前没有学习书面语又会如何?我们无法将听到的转换成书面语,所以只能结合图像来领悟(猜测),这恰恰是泛听初期的重要一环:因为大面积听不懂且速度也跟不上,所以根本不会“一个字一个字来听、每一个音都听清楚”;这样反而避开了纠缠在单词、和单词发音上,更多地关注:整体发音、整体意思、结合图像来领悟(预测),而且是在高速之中完成的,这恰恰听懂英语电视的关键。    ***不要总是把听到的英文转换成一个特定的意思     口译员会把听到的英文转换成中文,但我们不是口译员,在听的时候如果总是要翻译成中文才能懂,那是中文思维的听懂,速度上也肯定跟不上。在看原版影视节目的时候,甚至不要理解成一个特定的意思,应该是一个图像、感觉或是意念等等。我们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,看的文字都变成脑海里的一个个场景,这也是听懂英文电视所应该达到的境界。     这种把声音和(图像/感觉/意念)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是需要阅读和口语的辅助的。比如,在阅读的时候,看到的文字能直接浮现出其表达的图像、感觉、概念等等,常用的口语元素能脱口而出,不需要任何转换。       ***用英语来思考(经常查字典是大错特错)     在听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,应该联系图像和上下文进行分析猜测,这样尽管未必一定能得到其准确的意思,但却体会了该词汇的语境,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“用英语进行思考”的过程。当在不同的语境里对其多次分析,你会对这个词汇及其背景有一种的认识,这就是一种感觉,也就是“语感”。     当你一见到不懂的词就查了字典的时候,你对该单词的第一印象已经被字典固定了,而字典里得到的意思很多时候在原文语境里未必就是准确;现代英语的发展是很快的,很多词汇变异也很厉害。字典是一种辅助,在适当是时候可以查,但不能老是习惯用字典。     强调一点的是,字典里面的音标尽量不采用,看音标得出的发音和英美人发的未必一样。    ****整体思维     在你不断重复去听某一句的时候,你关注更多是个体,而不是整体,因为多数人的短期记忆能力不是那么好(特别对外语来说),当你看/听下一句的时候,上文很可能就忘了。但你“听懂”单词的意思的时候,整体的意思就跟不上了。     个体的理解和整体的理解不一定是一回事,一个很简单的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不同的意思。就拿magazine来说,它可能是“杂志”,也可能是“弹匣”,也可能是“胶卷盒”,你是先掌握了整体语境才知道它个体的意思;同样,在发音上也有很多同音字或短语,特别在高速的电影电视上有很多发音很接近词也难于分辨出,这种情况就算你把每一个音都听的清清楚楚也不能确定其准确意思,同理也要事先掌握了整体的语境才好知道。      在听电视的时候,应该是先抓整体意思,后关注个别单词的意思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“先入为主”的错误,这是一种“整体思维”,也是英语思维的重要部分。

标签: , ,

0 条评论:

发表评论

订阅 博文评论 [Atom]

<< 主页